山西地处黄河中游,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,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。俗话说,“世界面食在中国,中国面食在山西。”山西面食经过千年发展,早已形成一种丰富的面食文化,更是成为山西人的一种信仰。山西面食的品种,就有据可查的资料来看,已经达到一千多种,蒸、炸、煮、煎、烤等诸般手段样样俱全,其规模真可谓蔚蔚大观。

刀削面

刀削面在山西面食中名声最大,影响最广。它的特点是以刀功和削技的绝妙而被人称为飞刀削面。刀削面,全凭刀削,因此得名。这种面之制作时,非常考验师傅的手艺。面要揉成一尺多长的筒状,技术高的厨师会将面顶在头顶上,手拿两把特制的瓦形刀,左右开弓从上向下往锅里削。这削出的面叶儿,中厚边薄,棱锋分明,形似柳叶。不仅形状精巧,速度也很快,老话说“一根落汤锅,一根空中飘,一根刚出刀,根根削面如鱼儿跃”。

刀削面口感外面十分滑嫩,里面却十分劲道,软中有硬,柔中有韧。刀削面好不好吃关键要看卤,山西刀削面(的卤),主要有三个流派。大同的卤主要是豆腐干、鸡蛋和烧肉,太原以及晋南地区的卤主要是加西红柿、小炒肉,山西东部的阳泉除了小炒肉还要加酸菜。三个流派的卤料反映出山西各地群众的口味和饮食习惯。

揪片

揪片是山西运城、晋中等地的特色传统面食之一,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,面片口感爽滑、劲道。揪片以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工艺,在面食中独树一帜,流行晋中,驰名中外。煮热后的揪片需配上各种不同的浇头与配料食用。

不烂子

不烂子本名“拌子”,也称拨烂子,在山西方言里把“拌”这个字拆成bú和làn两个音来读,谐音就成了“不烂子”。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:厨影美食。制作原料和程序都很简单,它是将蔬菜(如土豆、茄子、胡萝卜等)擦成丝,再拌以干面粉,使每一根丝上都均匀地裹上一层面衣,然后上屉蒸熟。春末榆树槐树开花时也可以用榆钱、槐花来制作。吃的方法有两种:一种可以蘸酱吃,酱料可以用番茄鸡蛋酱,也可以用油醋汁;第二种方法是炒着吃,肉炒素炒都可以。每种吃法都各有风味。

拨鱼儿

拨鱼儿又称溜尖、剔尖儿、剔八姑,是将白面或绿豆面和好后放在特制的的铁板上(山西人称“剔面板”)用特制的铁筷子剔入锅中的食物,是山西省著名传统面食小吃。高手剔出的剔尖,呈中间圆、两头尖形状,如小鱼在水里跳跃,因面呈鱼肚形,所以称拨鱼,又因此面条呈两头尖,所以又称“剔尖”。有的高手甚至可剔出宽于铁板2~3倍的长剔尖来。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,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,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。拨鱼儿制作方便快捷,口感香滑筋道,配上大炒肉、炸酱、荤素打卤,别具一格。

擦面

擦面,也叫“擦蝌蚪”,因用擦子擦出的面在沸腾的锅中上下翻腾,犹如蝌蚪在池中嬉戏而得名。它是把和好的白面按在扁眼擦子上,从擦子漏下掉入开水锅里煮熟,配上各种浇头、打卤食用。其形状独特,入口稍加咀嚼便如蝌蚪游入胃海,口味清淡,易于消化吸收,适于老年及牙齿不良的人食用。

流尖

在晋中,有许多面食的名称中带一个“尖”字。比如,剔成的面叫剔尖,抿成的面叫抿尖,擦成的面叫擦尖,自然,流尖是流成的,故名“流尖”。流尖的形状为两头尖尖的,在筷子的牵引下徐徐 流入锅中的一根根长长的面条。为了传授流尖的做法,当地流传着一个通俗易懂的制作口诀:“面团要软蘸水扎,湿布苫上饧到家,面放盘中拍光亮,臂弯手拐盘倾斜。筷子滗在盘边沿,引面流动细细下,待等面熟盛玉盏,翁媪吃了笑成花。”

吃流尖配什么调和好呢?萝卜白菜各取所爱。西红柿鸡蛋调和是最常见的,色彩鲜艳,诱人食欲。在乡下,腌酸菜是农家越冬必不可少的东西,腌酸菜配上土豆丝烩成酸菜调和。酸菜的酸香,土豆烩烂后汤汁黏黏糊糊的口感,土色土香,吃上一碗就把乡情装进了肚里。流尖与肉炸酱也是绝配,红红的酱色,浓郁的酱味,再搭配上黄瓜丝等,那就更妙了。

蘸片子

蘸片子也叫菜疙瘩、蘸尖尖、拖叶子,是一种以各种蔬菜蘸面煮食的面食。先把小麦面粉或高粱面、豆面加鸡蛋逐步加水绞成糊,再将蔬菜玉谷叶(野菜)、豆角、茄子、土豆、白菜叶、菠菜叶等切成大片,逐个在用白面和豆面调成的稀糊中滚裹均匀,在开水锅里汆熟即可。

最正宗的蘸片子,要数玉谷叶子蘸的。玉谷叶也叫老来青、野苋菜,一叶一叶的玉谷叶子蘸上面糊放入开水锅中煮熟捞出盛在碗里,浇上西红柿卤汁或者肉炸酱,再调入少许老陈醋、蒜泥、辣子油,面菜均匀,青白分明,光滑爽口,百吃不厌,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健康营养美食。

晋南臊子面

臊子面是晋南民间广为流行的一种面食,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臊子面选料用料考究,烹调讲究技术,且工序繁杂、工艺细腻。在民间夸闺女和媳妇臊子面做得好,形成这样的民谣:和下面,铁蛋蛋,擀下面,圆旋旋,下到锅里莲花转,舀到碗里飘牡丹,吃到嘴里拉丝线。

这首民谣形象的描述了臊子面面条的制作工艺:和面时一定要用淡碱面水,煮出的面条口感筋道,色泽漂亮。面团要硬中带软,面条要现擀、现切、现煮、现过水、现浇汤、现吃。制作方法虽不简单,但当那爽滑劲道的面条一入口,你会由衷的感到一切付出都是那么值得。“面白薄筋光,油汪酸辣香”,一入口,酸、麻、辣、鲜、咸,五味俱全。《襄汾县志》(1991年版)说:“婚丧寿辰、吉日宴会、招待亲朋,通为早面午席。早面为臊子面。”

焖面

焖面,是中国中部和北部地区的汉族传统面食小吃,在山西地区也非常受欢迎。以豆角焖面最为普遍,做法也比较简单,配料主要是豆角和肉,其他随自己喜好而加。 你可别小看这干巴巴的面条,可是把面条和菜肉放在一起,用有滋味的汤汁直接焖熟而成的,面条浸透了汤汁,非常有味哦!一锅下来,有荤有素,有蔬菜也有主食,非常适合小家小口的做着吃。山西人都说:“吃焖面就不知道个饱!”

生日一根面

又称“黄河一根面”、“长寿一根面”,一碗面就是一根面条,可以把面条拉成100米以外,师傅拿出一个不锈钢盆,里边盘着一圈圈粗如小指的面条,上面漂着一层黄澄澄的油。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:厨影美食。一手拉,一手放,在手臂的不断挥扬之间,粗面顷刻间拉成了细面,源源不绝,且不间断。成品色泽洁白、口感筋道,因面条的数量仅为一根,绵绵不断,故叫做一根面。有诗为证:“银龙蛰伏隐盘中,惊雷一响舞当空,浮涤延展翻波浪,福禄寿喜贺意浓。”

面条顺溜滑爽、柔韧弹牙、越嚼越有嚼头!一根面的精髓在于吃的是面条本身的味道而不是调料的味道!即使不加调和(面卤),味道也是鲜美无比!一根面的吃法也很讲究:必须夹住一根长面从头吃到尾,如果大夹大夹的往嘴里塞,是绝对品不出味道的!

猫耳朵

猫耳朵是山西一种传统特色面食,其并非如名字所说用猫耳制成,只是因形似猫耳,故名猫耳朵。将面捍成大片,再切成方形小片,然后将小片面对角捏合即成。捏好的猫耳朵煮熟后晾凉,既软又筋,再烩入用韭菜、蒜苗、生姜、海带、粉条、白菜丝、西红柿及各种调料配制的菜汤中,并兑入少量牛汤、鸡汤,耳卷里吸存着汤汁,味道饱和,别有风味。

龙须面

龙须面,传说“龙须”是古代皇帝的赐名,可能因为这种拉面细如须发,不绝如缕的原因。由于抻面姿势优美,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,入口香软可口,故而得此名。

在山西,人们寿诞生辰、聚友团圆时都要吃这种面,以示长寿和喜庆。龙须面配料精细,制作讲究,其制作方法过去曾被认为是绝招,秘而不传。龙须面一般要拉到7扣以上,有的甚至可以拉至9扣。透过飘舞的干面粉,可见银丝缕缕,细可比毛发,点火即燃。

刀拨面

刀拨面是山西一绝。制作刀拨面的刀是特制的,长约60厘米,两端都有柄,刀刃是平的,成直线,不能带“鼓肚”。每把刀约2.5公斤左右重。用这种刀拨出的面十分整齐,粗细一致,断面成小三棱形,每根长半米有余。刀拨面的口感比手擀面更好,面条呈三棱形,粗细均匀,长短一致,筋道滑爽。

刀拨面在山西面食中是出面速度最快的面,最快时刀碰面板,仿佛万马奔腾一般,颇有气势;面条随刀而出如银燕出巢、鱼贯而入。优秀的面点师一分钟内可拨面199刀,出条994根,重量8.8公斤。有词作形象贴切地描绘了面点师制作刀拨面的情形:“拥云堆雪、卷玉脂长条,轻扑粉、叠数遭,横掘刀、躬虚腰,一声令下、地动山摇,刀声咚咚千浪翻,手影闪闪白帘。”

剪刀面

剪刀对于山西人来说,不仅是裁缝衣服的工具,也是烹饪面食的厨具。剪刀面就是用剪刀剪出来的。有人这样描述剪刀面:“两头尖尖中间胖,根根条条五厘长;筋道光滑似银鱼,味出厨房十里香。”

剪刀面主要流传于山西晋中平原和晋南平原的产麦区,和时加盐少许,和好略硬须饧。汤分浓淡,提前备好,而后上火煮沸,持面以剪。剪时左手持面,右手握剪,面剪不离,声如鹊鸟归巢之喧,形如银鱼入水之跃,高手每分钟可剪出200余根,令人目不暇接。煮时稍焖,盛碗上桌,讲究配四味碟、四菜码,伴此“焉得并州快剪刀,剪取吴淞半江水”之情之趣,就可含英咀华,食乐无穷了。

饸饹(hélao)

饸饹,古称“河漏”,是我国北方一种古老而别具风味的传统汤食面点,特别是山西人喜爱吃。这种面食可煮也可蒸,可用辛辣调味,在山西从南到北,城乡市场常年制售,街头摊点比比皆是。尤在民间,几乎家家户户,一年四季必食之品。

山西既是小麦的产地,也是荞麦、高粱的原产地,且其栽培和食用历史悠久。所以,对饸饹的制食,自古以来,经营面颇广。饸饹多以麦粉压制而成,也有用荞麦粉或其他杂粮面粉制作的。在山西城乡,多有专门压饸饹的工具,称为“饸饹床”,小的不到二尺长,大的可横跨最大的铁锅,床身用粗壮而弯曲的木料或铁制成,前后双腿,中间挖一个圆洞,下面镶上一块布满小孔的铁皮,与床身平行加一木棍或铁棍,当中对准圆洞放一木芯或铁芯,使之可以像活塞似的上下运动。将饸饹床置锅上,待水烧沸时,将揉好的面团坯填满圆洞,然后将芯置于洞口,手扳木棍,用力压下,面条便从小孔落入锅中,待面条煮熟后捞入碗中,浇上各种卤汁,即可食用。

三晋民间人们还把吃饸饹赋予美好的象征,因为饸饹面食柔软绵长,以图长命百岁为吉利,故每逢红白喜事、老人寿诞或小孩满月,节日待客,都要吃饸饹面。雁北、吕梁山区在婚配嫁娶举行婚礼的前一天,新郎新娘也要吃荞面饸饹。特别是每年除夕,家家户户都要吃荞面饸饹,以祈全家和睦,人运亨通。

打卤面

打卤面是山西一带的传统面食。山西太原打卤面也较为有名,赵树理的小说中亦有描述。在太原,开始新的一天有很多种方式,但最大众的绝对是来碗鲜香四溢的打卤面。太原打卤面既是日常午餐主食,又是红白事上的必备早餐,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。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:厨影美食。太原打卤面说的不是面上浇上卤就是打卤面。只有一种特定的卤才叫打卤面。这种卤制作工序相对来说比较复杂,原料也比较多。手翰面加上浇头,配上炖老蛋、香菇、竹笋,华丽丽的阵容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早餐中的贵族。

山西拉面

山西拉面,又叫甩面、扯面、抻面,是西北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传统面食名吃。山西拉面在发展的过程中,技法越来越精细,因此有大把,小把之分。为了更好地区别,把“和软面,用刀切条,将条拉长拉细后落锅煮熟食用”的一根面称为“小拉面”,把6扣以下的称为“拉面”,把6扣以上的称为“大把拉面”,拉至10扣以上的,也叫“龙须拉面”。

山西大把拉面是山西四大面食之一,与陕、甘、鲁的拉面有所不同,区别主要是在扣数上。先不说味道,仅它在表演时,可拉到14扣、共28924根、总长达25公里、其状细如发丝、可穿针眼、一点即燃的场面,就让人叹为观止。

小拉面一般为家庭所用,普及程度相当高,在制作过程中一般不用盐碱,全靠撑面功夫,使面筋而柔韧,富有弹力,以圆而细为佳。

将煮熟的拉面捞出来,盛入碗内,浇以卤汁、牛肉汤、鸡汤或者其他调和,上面再撒些香菜,就可大饱口福了。一碗好的拉面,看上去长长的,光滑透亮,吃起来滑爽筋道,真是有说不出的美妙。

馔面

在泽州县大阳镇有一种流传很久的上品面食——“馔面”,深受大家的喜爱。馔面的制作工艺十分繁复,不是能够随吃随做的农家饭。所以,非行家里手不可。它的制作工艺很是讲究,需经过和面、压面、擀面和切面4道工序才能制成。另外,还要经过一昼夜的发酵后,方可入锅煮制,这也正是馔面的独特之处。馔面虽经发酵,但煮熟后仍不失筋韧,还有一股清香。

好把式做出的馔面,煮熟后色泽金黄,光滑如玉。馔面既可凉吃,也可热吃。凉吃时,放盐醋汁加芝麻酱、黄瓜丝最为适口。热吃时再在锅里汆一下,浇上“花菜”最为地道。花菜是用豆角、蒜薹、海带、油豆腐、胡萝卜等时蔬切丝经开水焯过后调成的。吃起来清爽味美,筋道利口。这是地道的大阳吃法。

高粱面鱼鱼

高粱面鱼鱼是高粱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手搓制成光滑如“小鱼”般的形体,是山西晋中、吕梁、晋北忻州地区百姓粗粮细做的经典面食,尤其是忻州一带,这是人们招待客人的“佳肴”。因山西人叫“高粱面”为“红面”,因此,“高粱面鱼鱼”也叫“红面鱼鱼”。

吃鱼鱼儿须有调和,羊肉稍子档次最高。烩菜、酸菜、腌菜汤搭配也别有风味。特别是荤油酸菜烩鱼鱼儿,那叫好吃,好吃得说不来味道。荤油酸菜烩鱼鱼儿,必须放上扁礤子擦的山药蛋丝,那鱼鱼儿就滑溜得逮也逮不住。

包皮面

包皮面,亦称“金裹银”,是晋中、吕梁、忻州等地区的家常面食之一。其做法很简单,用四季水(夏凉、冬热、春秋温)先和白面,饧面的同时,再用四季水和高粱面或玉米面。两种面和好后,就可进入下道工序了。将白面面团擀成厚面饼,再把红面面团或玉米面面团放在白面饼上,像包包子一样用白面包住红面或玉米面,收口朝下,用手掌略略压扁,就可擀制了。将面擀薄后,撒上面泼,卷在擀杖上,用刀划开,然后切成面条就可下锅了,宽窄随自己的喜好而定。

面捞出来,可以炒着吃,肉炒,蛋炒,豆芽炒均可。若用酱调,炸酱和西红柿酱都很般配。如有羊肉臊子,浇在荞面包皮面上,那是绝配。当然,吃清汤面或酸汤面,也是不错的选择。包皮面在面食中,称得上是“万人爱”,总是让人吃了还想吃。

灌肠

很多人对山西“灌肠”的叫法感到莫名其妙,因为它用荞面制成,既无肠也不用灌。其实,它最早确实由血肠演变而来。灌肠,最早起源于夏商周三代“醢人”将宰杀后的碎肉腌制贮于动物肠内。清中叶,猪血灌肠为霍州传统名食。霍州乃古晋南北交通要道、货易中心,明清商贾云集,餐馆棋布。故猪血灌肠能扎根于此而流变,慈禧光绪品尝于此名乃扬。其制法“用猪血配荞麦面加盐、葱、姜、花椒等调料,拌成糊状,灌入肠内,用绳扎紧两头,待水半开时下锅,慢火煮熟……食时切片加醋调拌即可”(《面食之乡》)。

但晋地贫寒,盛产杂粮,百姓昔日极少杀牲,肉、血与肠不常有,而荞麦面常有。荞麦面不能常与血灌于肠而煮,却可以五味调成糊而蒸。蒸后切条,拌“醋调和”或辣子油而食,其味足美,故虽不灌于肠,仍呼作灌肠。

灌肠作为小吃,遍及太原的各个街巷,一般都和凉粉、面皮、担担面、米线等混在一起,属步上大席的小吃食,却备受人们的青睐。这里的灌肠多切成菱形或条状,或加佐料凉吃,或以绿豆芽热炒,都有极爽的口感。

牛肉丸子面

在临汾,就不能不说牛肉丸子面。牛肉丸子面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,由临汾回民白荣祥先生首创,丸子面由地道的牛肉、回民风味的特质丸子以及特质面条为剂,混和特有的香料和中草药,再配以独特秘制的牛大骨熬成的高汤,口味独特、香醇,令人回味无穷。

磨山药蛋圪雌雌

磨山药蛋圪雌雌,是山西交城、娄烦、古交二县一市交界处山地居民常吃的一种农家土饭,看上去土里土气,但吃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。这一面食是由山药蛋和莜面制成,制作时取山药蛋数颗去皮,用礤床擦成糊。礤床是特制的工具,是在铁皮或铜皮上钉许多眼儿制成的。磨的时候,会发出“圪雌雌、圪雌雌”的声音,这大概就是这一面食名称的由来吧。山药蛋糊磨在盆中,磨完后加水搅,待沉淀后倒出上面的红水,使山药蛋糊变得白净,这时可以加入适量的莜面和成面团待用。

下一道工序是撒面粉于案板上,撮拳头大小面团在案板上,搓成拇指粗细的长条后,压扁,再用刀斩成蚕豆般小块,一一用双手搓成枣核形,下锅煮熟捞出浇上浇头即可。需要注意的是,面团和好后,不可久放,要立即切搓成形下锅,否则面团很快氧化变黑,虽不影响口感,但不太美观。

磨山药蛋圪雌雌盛于碗里洁白如玉,如有阳光照射,更显晶莹剔透,让人食欲顿增。当然,浇上调和色香味更加动人。西红柿调和红得鲜艳夺目,白里透红;炸酱浇头色泽深厚,温馨浓郁;羊肉稍子香气扑鼻,巷外可闻;酸菜汤炝麻油另有风味,充满乡情。即便没有浇头,舀一勺腌菜汤调之,也别有滋味。

莜面栲栳栳

莜面栲栳栳是山西高寒地区尤其是坝上地区著名的汉族面食小吃,属于西北主食。 “栳栳” 也叫“笆斗”,是用竹篾或柳条编制成的一种上下粗细一致的圆框,是农家专门用来打水或装东西的一种用具。“栲栳栳”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品,因其形状象“笆斗”,故得名。

莜面栲栳栳是用营养价值极高的莜面做成的,将面揉精,将小莜面团一揉、一搓,再往手指上一绕,就变出了一卷卷筋薄透亮的莜面栲栳栳,竖立在笼中蒸熟即成。浇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葱油盐醋等,软筋适口、浓香不绝。

上党驴肉甩饼

驴肉甩饼,山西上党(今长治)地方小吃,因起源于潞城,故又称“潞城甩饼”。驴肉甩饼已有100余年的历史,在制作时,只见师傅从饧好的面团上揪一个面剂,大约核桃般大小,放在案板上,用上党特有的两头尖擀面杖擀开面剂。在擀开的面剂上撒上少许葱花和椒盐后叠起来,稍拉再盘成圆形。再用擀杖推擀成圆饼。这时将饼片搭在擀杖上,像挥动小国旗一样,反复将面片甩在案板上,至薄而圆时,上火铛烙制。上火铛前,在饼的两面抹上驴油,烙两分钟即熟。然后用一把上党特有的扇形切刀片好肉片卷在饼内即成,蘸蒜泥就食,真是浓香可口,不酥不烂,不软不硬、越嚼越香,回味无穷。

油糕

油糕在三晋南北皆有食俗。尤其在晋北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,是祭祀用的最重要的供品之一。油糕是用黄米面经过蒸炸而成。大黄米做成的糕筋道绵软要优于小黄米,其色泽金黄,是半透明体,像琥珀,也像玛瑙,筋软而延伸性强,弹性极大。没齿的老人吃糕,常因难以咬断而无法下咽,其扯拽之欲罢不能的情状让人忍俊不禁。油糕之筋软细腻,再加特殊的面香,让人垂涎欲滴。

闻喜花馍

闻喜被称为“花馍之乡”,当地有“有馍就有事,有事就有馍”的说法,因为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,从而形成了节日花馍、婚嫁花馍、寿诞花馍、丧葬花馍、上梁花馍、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。

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,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,闻喜花馍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。包括:搓、团、捻、擀、剪、切、扎、按、捏、卷等十多道工艺,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、剪刀、筷子、梳子、竹签等。闻喜花馍的制作工艺有麦子的筛选、晾晒到面粉的加工,从制酵、发面到捏形、蒸制,成形和着色等。做出一个闻喜花馍,至少需4到5天,全手工揉捏而成。

闻喜花馍有花糕、花馍、吉祥物、盘顶四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,其中花糕是闻喜花馍之最,重的可达近20公斤,分4层,最下面的是糕底层,其上为云团夹红枣,再上是糕面儿。这3层是能食用的糕座部分。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:厨影美食。最上面的一层,图案造型层,神话传说、爱情故事、花鸟图案等各显其能。花馍是用圆形、桃形、鱼形等面团作为花馍主体,出笼后插上所需面花。吉祥物多以动物为主。盘顶花馍仍属于是祭祀活动中摆在食箩顶节的专用花馍,只能观赏,不能食用。

长子炒饼

长子炒饼是山西省长治著名的地方小吃,历史悠久,始创于清光绪年间,是用面粉、肉丝、蒜苔、粉条加上鸡汤,配以各种佐料制成的山西传统小吃。

“炒饼”在长治各县皆有,不独长子一家专利。但因制作方法和原料配备不一,故分三个流派,成鼎足而立之势。长治炒饼是配以粉条、白菜炒饼,最后撒蒜苗。襄垣炒饼是饼丝和粉条搅拌均匀后,蒸软再炒。而长子炒饼则是配以猪肉、粉条和蒜苔炒饼丝,最后撒上蒜末,吃时色泽金黄,蒜味浓重,肉香扑鼻。三种炒饼虽各有风味,各具特色,但多年来,百姓定论唯“长子炒饼”最为豪华。长子炒饼柔软利口,荤而不腻,素而不寡,常食不厌,是长子人的家乡饭。长子人出门在外,在上党人开的饭店里要一碗炒饼,一如回到家乡一般。

孟封饼

山西有许多好吃的饼,孟封饼就以其酥软香甜的特点闻名于世。孟封饼为炉食,经烤制而成,是清徐县传统名饼,流传已久。其特点是色泽棕黄,面洒芝麻,食之香、酥、甜、软,因产地孟封镇,大家都称之为“孟封饼”。

一窝酥

一窝酥,那是太原近代著名的风味小吃,它是由晋阳饭店特一级面点师胡世年老先生于1958年在龙须面的基础上改进创新、烤制而成,成为筵席中的一道佳点。一窝酥的做法其实比较简单,将稍醒的面团上案,按照拉面方法,上下晃匀拉条,最后拉成10扣的拉面(1024根)。然后均匀放在案子上,在面条上刷匀植物油,再顺长卷起后,剁成20个小段,旋成圆饼坯,摆在烤盘里,入烤炉用温火烤至金黄色即成。一窝酥现 在已发展为夹裹豆沙、枣泥、莲蓉、果料等馅心的系列食品。

煮饼

说到山西的名吃闻喜煮饼,大家早已非常熟悉,它有着山西“饼点之王”的美誉。煮饼是一种油炸的点心。在晋南民间把“炸”就叫“煮”,炸油条都叫作“煮油条”。闻喜煮饼形似圆月,由于外皮粘满白芝麻,所以外观是月白色。掰开两半,外皮可拉出3-6厘米的一窝金丝,吃到嘴里,酥沙松软,不皮不粘,甜而不腻,食后回味,有一种松柏的余香。闻喜煮饼至今仍是老少皆宜的一种大众食品,在双合成等饼店都很常见。

太谷饼

太谷饼是山西传统名吃,因产于太谷而得名,始创于清代,它以香酥绵软闻名于世,享有“糕点之王”的美称。太谷饼是烤制的实心饼,当地俗称“甘饼”或“烧饼”,呈圆形,表皮为茶黄色,面儿上粘有芝麻仁。传统的太谷饼直径为13厘米,厚薄均匀。太谷饼可热食,也可冷食,既可作茶点,也可作旅行食品,赠送亲友也很不错。

甑糕

晋南甑糕,因用“甑”蒸制而成,故名甑糕。它是蒸制面食的鼻祖、华夏糕文化的肇始。甑糕的制作并不复杂,用料也极简单,只有江米和红枣两样。蒸制前需将江米用清水浸泡4个小时,上甑时,先取四分之一泡好的红枣铺于甑底,枣上铺三分之一江米。之后在江米上铺枣,再在枣上铺米,如此反复,共铺4层枣、3层江米。将原料全部装完后,在枣上盖一层干净白布,加上甑盖,即可蒸制。成品米枣交融,红白相间,色泽晶莹,软糯黏甜,是深入晋南人骨髓的东西。

山西面食,发展至今已多达数千种,微信文章篇幅有限,实在难以详述。此文仅作抛砖引玉,希望可以带动各位美食大家们互相交流,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美食。

本文由厨影美食编辑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。欢迎分享到朋友圈。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:厨影美食。您的支持就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。

襄汾县,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。襄汾建县于秦代,已有两千多年历史,襄汾县名始于1954年,是由原襄陵县和汾城县合并而成,因取两县名的首字,命名为襄汾县。境内有燕村荷花温泉景区、龙澍峪旅游景区、东岭滑雪场、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等风景名胜。襄汾除了上述的风景名胜还有着很多的地方特色美食,让我一起来看看吧!
1、襄汾油粉饭

油粉饭,学名应该叫粉浆饭,只有在襄汾才叫油粉饭。油粉是绿豆的副产品,将浸泡好的涨鼓鼓的绿豆上石磨推,经石磨推过的绿豆变成了豆浆,豆浆再经过过滤,除去渣子,便剩下了淀粉,而这时的淀粉是和水混合在一起的,后几经沉淀,淀粉分离后的水在淀粉沉淀中发酵,这就是油粉。襄汾的油粉饭又以汾城的最为正宗。油粉饭之妙,一在酸,酸中带馊的怪味;二在烫,大口吃面,小口吸溜吸溜地喝汤;三是红油辣椒的辣,辣得舌尖发麻,辣里溢香,香中渗鲜,鲜里溢酸,酸中含咸,各种滋味尽在其中。
2、襄汾臊子面

臊子面是山西晋南临汾、运城一带的面食,各地面食制法不一样,各有特色。臊子面在山西尤以襄汾县河西地区(原汾城县一带)最为著名,故称“汾城臊子面”。臊子面不仅富有特殊的地方风味,而且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,代表着咱大襄汾人热情好客、礼仪待客、欢乐同庆、吉祥共享的传统习俗和对丰年稔岁、吉祥止止的赞美与祈求。
3、襄汾烧饼

襄汾烧饼是襄汾人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。襄汾烧饼(饼子)以皮酥口感好,香气四溢获得了很多人的喜爱。它在和面、饧面、刷油、调味、火候方面都有着独门秘籍。不仅制作精细、用料考究,而且在继承传统饼子技艺和手法上,又将现代风味融入了饼子的制作中。饼子品种从单一的饼子,发展为油酥饼子、糖饼子、芝麻饼子、豆沙饼子等;形状从圆形到半圆形、三角形等。
4、襄汾哈哈馍

襄汾街头有一样美食,一根一根黄澄澄的,像大号金条,当地话叫哈哈馍。面里有鸡蛋有油有盐有花椒叶,看着就好吃。
5、襄汾藕盒

藕有养阴强热之功,对身体虚弱、食欲不振者,有补虚醒胃之功。藕在食用上,有多种吃法、生食、炒食、煮食、烹制成蜜饯、制成藕粉均可。襄汾县烹制的藕盒菜肴,味道酸甜,口感脆嫩,颇为独特。
6、襄汾羊肉锅子

襄汾羊肉锅子,一般选择7-8个月的羔羊进行烹制,羊肉要提前炖熟,过程中不加入花椒、八角等常见香料,要保证汤味吸足,肉烂而不柴。除此外,锅内还可以加入各种蔬菜,再来一碗羊肉锅子做浇头的面,既得以裹腹,还能大口吃肉,是襄汾地区的平民美食。
襄汾的美食还有很多很多,欢迎大家来补充!

山西面食,被称为世界面食之根。
山西面食是地方传统特色面食文化的代表之一。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从可考算起,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,称为“世界面食之根”。以面条为例,东汉称之为“煮饼”;魏晋则名为“汤饼”;南北朝谓“水引”;而唐朝叫“冷淘”……。面食名称推陈出新,因时因地而异,俗话说娇儿宠称多,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,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。相比于南方对米的热衷,山西人对面食同样狂热。
俗话说,“世界面食在中国,中国面食在山西。”
山西面食种类繁多,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、高粱面、豆面、荞面、莜面做几十种,如刀削面、拉面、圪培面、推窝窝、灌肠等。到了厨师手里,更被做的花样翻新,目不暇接,达到了一面百样,一面百味的境界。据查,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,可分为蒸制面食、煮制面食、烹制面食三大类,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,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,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。其他如大拉面、刀拨面、拨鱼、剔尖、饸饹、猫耳朵、蒸、煎、烤、炒、烩、煨、炸、烂、贴、摊、拌、蘸、烧等多种,名目繁多,让人目不暇接。
蒸制面食
播报
编辑
山西蒸制面食品种繁多,玉米面窝窝是过去最普通的主食。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。馒头分为花卷、刀切馍、圆馒、石榴馍、枣馍、麦芽馍、硬面馍等。杂粮蒸食有晋北晋中吕梁的莜面烤佬佬;忻州五台原平的高粱面鱼鱼,另外还有包子、烧麦等等。
馒头
馒头是我国面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。它分为两种,一种是无馅的白馒头,一种是有馅的花色馒头,又称作包子。《事物纪原》里说诸葛亮为了代替人头祭泸水而发明的馒头,馒头开始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品。晋以后有一段时间,古人把馒头也称作“饼”。唐以后,馒头的形态变小。宋时馒头成为读书人经常食用的点心后,就不再是人头形态了。唐宋后,馒头也有无馅者,无论有馅无馅,馒头一直担负的是祭供用处。一直到清代,馒头的称谓出现了分野: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,有馅者为包子,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,无馅者也有称作“大包子”的。馒头之称谓,今天仍很混乱。如北方之无馅者,有称作“馍”、“卷子”,也有称作“包子”的。南方之有馅者,也有称作“面兜子”、“汤包”的。馒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都是用发酵面粉为主料入笼蒸制而成。馒头制作简单、携带方便,松软可口,还可根据所需制成各种风味。在山西,尤是晋南人,每顿饭都必有馒头下菜方才觉得肚子饱。
莜面栲栳
莜面栲栳是山西晋北、晋中、吕梁一带家庭主妇的拿手戏。她们将一大块热水和好的面团放于手背上,夹于中指食指中间,放置光洁石板一块,随手一拐、手托一推、食指一挑一卷,筋薄透亮的一个个栲栳便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笼中,急火蒸10来分钟出锅后,浇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葱油盐醋等,软筋适口、浓香不绝。如图《莜面栲栳栳》所示为短小款。
高粱面鱼
这在晋北的忻州、定襄、五台、原平、代县一带是家常饭。主妇们将和好的面挤成枣样大小的剂子,两手同时从大案两头搓起,成细若香头的小鱼,蒸好浇上汤菜食之。若是时间紧,来不及搓鱼,便捏成很薄的红面壳壳。要么掰成块加菜拌食、要么切条,用鸡蛋、酸菜炒食,同样令人垂涎。过去村里孩子玩饿了,取一个红面壳壳,在里边倒一点盐醋,滴一点食油,从边上掰一块蘸点盐醋吃,吃到最后,盐醋、壳壳来个一口香,老百姓叫“油盐蘸窝窝”。
稍梅
稍梅的制作工艺很是复杂,中餐的好吃在于各种作料的配合千变万化,早放一刻,晚放一分都有不同味道,甚至每个地方的水都会改变味道。制作时将羊肉绞碎,放入盆内,加花椒粉、盐、白酱油、姜末、蒙子拌匀,再将韭菜切细放入,加麻油拌成羊肉馅。最难的是做皮,老师傅们说:“稍梅好吃难和面,皮薄包馅打花难”。做皮就是将面粉加盐和清水拌匀,揉透搓成条,摘成面剂子擀成片,用擀面杖把面片压出花边,放入盆内盖上湿布,然后用每张面片裹上些许羊肉馅包成形似梅花的稍梅,上笼用大火蒸约15分钟可熟,取出即成,形似花瓣盛开的雪梅,皮软馅鲜,无腥膻味。稍梅难做,但味道好吃,皮子有薄又韧,馅料味美汁鲜。稍梅原来是山西农村有钱人家用作喜庆筵席的点心。现在虽然满大街卖的都是稍梅,可是多半都是粗制滥造,皮子粘口不说,一咬满嘴油,想吃到地道的却再不容易了。只有少数几家餐馆和老一辈还有那个正宗的手艺。
面塑
民间俗称“面人”、“面羊”、“羊羔馍”、“花馍”等。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、动物、花卉、翎毛、瓜果等花样繁多的面塑。山西面塑以上等的白面为原料,经过揉面、造型、笼蒸、点色而成,造型夸张、生动,用色明快、大方,风格粗犷、朴实、简练,并富有雅拙的美感,具有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。山西民间面塑主要包括两类:花馍和礼馍。花馍是配合岁时节令祭礼或上供的馍。如“枣山”在祭祀神灵之中,还寓意“早生贵子”。又如,用于清明节的“飞燕”花馍,既是扫坟祭礼的用品,也表示春燕飞来,阳光明媚。礼馍,则是伴随诞生、婚嫁、寿筵、丧葬等人生仪礼而制作的馈赠物品。在山西晋南平原每当婴儿满月时,姥姥家都要蒸一种又圆又大、中间空心的花馍馍,俗称“囫囵”,妇女们把它用红包袱裹起来,一手提着囫囵礼馍,一手拉着小孩,来往于乡间小路,互赠于亲戚乡里之间,传递着浓厚的乡里乡情。
煮制面食
播报
编辑
山西煮制面食品种丰富,制作多样,大体可分为五十余种,如细如发丝的拉面,刀飞面舞殷削面,游龙戏水的一根面等。制作方法有擀、拉、拨、削、压、擦、揪、抿等几十种,所用原料除小麦面外,还有高粱面、豆面、玉米面、荞麦面、莜麦面等,调料上自鸡、鸭、鱼肉、海洋,下至油、盐、酱、醋,不一而足,所以山西面食有“一样面百样做,一样面百样吃”的历史。到山西做客一年365天,可以品尝到天天不重样的丰富美味的面食。
剪刀面
剪刀面是山西省的传统面食小吃。因制面工具用剪刀而名,又因剪出的面条呈鱼形,亦叫剪鱼子,其制法起源于隋末。民间相传,太原公子李世民读书练武、聚才谋义,武士彟慕名拜访,时值晌午,李世民私留书房用餐。正在裁衣的长孙氏来不及备饭,急和面团用剪刀细细剪下,煮后呈食。武士彟叹曰:纷乱当世,公子大略;面如天下,亦当速剪。后来李世民父子起兵大唐故地晋阳,以“剪面”之势攻取长安,统一了山河。后来杜甫身处藩镇割据,有诗 “焉得并州快剪刀,剪取吴淞半江水”,一言睹王宰作画如剪裁风景,二言思太宗英武盼朝政一统。
剪刀面有此夫妻相助之情、知己谋业之谊,加之太原人嗜面,又有剪刀之利,为剪刀面的世代相袭提供了物质文化基础,故太原传承能千年不衰。太原古称并州,所产剪刀称为“并州剪刀”或“并刀”,晋代时已名扬天下,唐卢纶在《难绾刀子歌》中赞道:“并州难绾竟何人,每成此物如有神”。宋代太原有了生产剪刀的集中地,姜夔《长亭怨慢》有“算空有并刀,难剪离愁千缕”,元代杨维桢也有诗“便欲手把并州剪,剪取一副玻璃烟。”明代晋府店刀剪更是名高声隆,国内各大商埠、码头都有专营商号。清代赵翼也有“其笔快如并剪”之句。现太原市内街道中还有大小剪子古巷,名显昔日的风华遗韵。
太原自唐以来,有如此快利的剪刀,剪出的面条犹如吴淞江水中的银鱼,不仅地方民间喜食,还成为历代御面。《字锦》记有:“柳公权以隔风纱作《龙城记》及《八朝名品》,号锦样书以进。上方御剪刀面、月儿羹,即命分赐公权。”可见唐代剪刀面已成为御面了。《中国历代御膳大观》也记明代御用面制品有剪刀面。清代太原,剪刀面多在市肆摊点经营出售。在祁县当地,传说乔贵发走西口,常年不在家,妻子思念丈夫,每日中午都吃剪刀面,其意永远剪不断对丈夫的情感,倒有几分“算空有并刀,难剪离愁千缕”之意了。民国年间,太原的新美园、桃园春、全晋号、正大饭店等均以剪刀面作为山西的花色面食,玉手剪面,台蘑烹汤,鲜香无比。
今天剪刀面在酒店多借鉴扒房现做之法,改为堂做,可达到一观二品的目的,以面来香和晋韵楼等名店为代表。剪刀面之面,和时加盐少许,和好略硬须饧。汤分浓淡,提前备好,而后上火煮沸,持面以剪。剪时左手持面,右手握剪,面剪不离,声如鹊鸟归巢之喧,形如银鱼入水之跃,高手每分钟可剪出200余根,令人目不暇接。煮时稍闷,盛碗上桌,讲究配四味碟、四菜码,伴此“焉得并州快剪刀,剪取吴淞半江水”之情之趣,就可含英咀华,食乐无穷了。剪刀面现还被用作表演艺术,面来香将传统民俗艺术融入,创制的高跷系列面食表演中,就有高跷剪刀面。舞中靓妹,脚踩高跷登台,亭亭玉立,持面握剪,面鱼便在高高的空间里飘落,如春风拂柳、秋瀑激雪,一幅诗意画境进入眼帘。
刀削面
山西的刀削面名扬海内外,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。家庭主妇们托起揉好的面团,站好优美的姿势,飞刀之下面条如流星落地,鱼跳龙门,削出的面条又细、又薄、又长。山西刀削面内虚、外筋、柔软、光滑,深受人们喜爱。刀削面同北京的打卤面、山东的伊府面、河南的鱼焙面、四川的担担面,同称为中国五大面食名品,在国内外享有盛誉。关于刀削面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。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,建立元朝。为防止“汉人”造反起义,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,并规定10户用厨刀一把,切菜做饭轮流使用,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。一天中午,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,让老汉去取刀,结果刀被别人取走,老汉只好返回。在出鞑靼的大门时,老汉的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,他顺手捡起来揣在怀里。回家后,锅开得直响,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,可是刀没取回来,老汉急得团团转,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,就取出来说: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。老婆婆一看,铁皮薄而软,嘟囔着说:“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。”老汉气愤地说:“切不动就砍。”“砍”字提醒了老婆婆,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,左手端起,右手持铁片,站在开水锅边“砍”面,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,煮熟后捞到碗里,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,老汉边吃边说:“好得很,好得很,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。”这样一传十,十传百,传遍了晋中大地。后来,“凤阳”出了朱皇帝(朱元璋)统一了中国,建立明朝,这种“砍面”流传于社会小摊贩,又经过多次改革,演变为现 在的刀削面。刀削面柔中有硬,软中有韧,浇卤、或炒或凉拌,均有独特风味。传统的操作方法是一手托面,一手拿刀,直接削到开水锅里,其要诀是:“刀不离面,面不离刀,胳膊直硬手平,手端一条线,一棱赶一棱,平刀是扁条,弯刀是三棱。”要说吃了刀削面是饱了口福,那么观看刀削面则饱了眼福。1985年山西财贸系统在太原技术比武时,饮食行业的削面高手每分钟削118刀,每小时可削25公斤面粉的湿面团,看得人眼花缭乱。有顺口溜赞曰:“一叶落锅一叶飘,一叶离面又出刀,银鱼落水翻白浪,柳叶乘风下树梢。”做刀砍面先用面、水5∶3的比例和好面(水温为冬热、夏凉、春秋温),然后用湿布盖住,醒20分钟。把醒好的面团揉成椭圆形面块放在面案上,左臂托案,右手拿砍面刀(砍面刀是一种特制带把的刀,刀长40厘米左右,刀宽6厘米左右,刀片很薄,刀的重量轻),用右手的四指握住刀把,用小拇指顶住刀柄头,砍面时先从面块的里端开刀,第二刀接前部刀口,用前挑后砍的方式砍下一根根长约30厘米的面条下入锅。普通刀削面做法是,先用面、水2∶1的比例和好面。将面加水打成面穗后揉成面团,然后用湿布蒙住,醒半小时后揉匀、揉软、揉光,揉成圆柱形后就可以削了。左手托住和好的面块,削时由右至左一刀接一刀向前削入沸水锅中。注意出力要平,用力要匀,这样削出的面叶儿,一叶连一叶,恰似流星赶月,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,面叶落入汤锅,汤滚面翻,又像银鱼戏水,煞是好看,熟练的厨师,每分钟能削一百多刀,每条面叶的长度,恰好都是六寸。
包皮面
又称夹心面。相传古代晋中有位婆婆在家务活上经常给儿媳妇出一些伤脑筋的“难题”。一天,她让儿媳用白面和豆面擀面条,条件是不能将两种面事先和匀,而在吃的时候要有均匀感。这位聪明的媳妇并没有被婆婆的题目所难倒,做成了两种面粉组成的包皮面。包皮面的做法:先将豆面和白面按1∶1的比例准备好,用温水将白面和豆面分别和好。然后将豆面团揉成球状,白面团擀成饼状。最后用饼状的白面把球状的豆面包住,擀成面条即可。食用时用芫荽(香菜)酸汤、葱丝辣调最佳。
拉面
又叫甩面、扯面、抻面,是山西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名吃。清末陕西人薛宝展著的《素食说略》中说,在陕西、山西一带流行的一种“桢面条”做法以山西太原,平定、陕西朝邑、同州为最。其薄如韭菜,细似挂面,可以成三棱子,也可成中空之形,耐煮不断,柔而能韧。这种桢条面就是现在山西的拉面。拉面可以蒸、煮、烙、炸、炒,各有一番风味。拉面的种类也很多,有大拉面、小拉面、龙须面及空心面等等。一般7扣以下的为大拉面,7扣以上的为龙须面,一般家庭做的为小拉面。大拉面的表演在太原街头巷尾并不鲜见,但“面食技艺团”的师傅们如此绚丽夺目的表演我还是第一次见。为了美观和营养,面团被和成了绿色的蔬菜面,抻开,卷起,再抻开,再卷起,如此数扣之后,师傅们将拉好的面放在撒满面粉的几案上抖开,而后两手像搭毛线般地将面抻开并抖动着。整个景象就如碧绿的瀑布哗哗泻下一般,蔚为壮观。片刻之后走上前去,看到拉好的面已如丝般纤细,这已是龙须面的标准了。
龙须面
是流行太原一带的传统面食,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,驰名中外。它原是宫廷的一种食品后来传到民间。传说“龙须”是古代皇帝的赐名,可能因为这种拉面细如须发,不绝如缕的原因。由于抻面姿势优美,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,入口香软可口,故而得此名。在山西,人们寿诞生辰、聚友团圆时,常常要吃这种面,以示长寿和喜庆。龙须面配料精细,制作讲究,其制作方法过去曾被认为是绝招,秘而不传。拉面做法:先用面、水5∶3的比例和好面,然后在上面抹点香油醒着,将醒好的面放在案板上,揉匀或搓成长条,双手提两端稍晃,再搓成长条状,擀成片形,略醒后用刀横切成小手指粗的长条,撒匀面粉或抹匀香油,逐根或几根并拉,拉成细条投入沸水锅内,煮熟配上卤即成。
八姑
相传在唐朝贞观年间,八百里秦川天旱三年,颗粒不收,于是皇上李世民下旨百姓向绵山求雨,果然大雨倾盆而下,救活了庄稼,为此李世民特带领满朝文武赴绵山朝圣,随同前往的还有他的叔妹世姑。岂料世姑到达绵山后即拜五龙圣母为师,不愿再返长安。一日,她为一老婆婆做饭,但她自幼生长在皇宫,哪会做饭呢。所以和面时,面干了加水,水多了加面终久和成了稀面,实在无法下锅。于是顺手拿了一只筷子向锅里拨面,但是怎么拨也拨不断,结果便拨成了长面,老婆婆吃饭时,顺口问了一声:“孩子,这叫什么。”可是世姑却因心慌将“这”字误听为“你”字,此时她已身入空门,不愿再说真名,只好将乳名说了出来:“叫八姑”。从此,介休便有了“八姑”这种面食。做“八姑”时先用面、温水5∶3的比例和好面,然后不断加水,不断揣面,直至水面适中后,再用湿布盖在面上,约醒放半小时置于碗内或盘中,下锅的时候左手端碗,右手用削尖的筷子沿碗边向沸锅中拨出,煮好后捞出,浇上浇头即可。
抿八股
用抿床(特殊工具)而制作成的面食。
揪片
揪片又称掐疙瘩,也是晋中民间传出的一种家常面。当地人讲究在婚嫁时男女双方在启程前必吃此面,名谓“岁数掐疙瘩”。结婚时的年龄为多少就吃多少片。这里的“片”是指半成品而言的,即用一小瓢面和好后擀成圆形,切开对折,然后根据岁数先切成大片,再将大片用手分别揪入沸水锅内,捞出后约半饭碗。吃此饭有岁岁平安之意。做揪片需先用面、水2∶1的比例和好面(水温为夏凉,春、秋、冬温),盖湿布稍醒。把面团揪成若干小面团,用拇指和食指将面团掐薄,揪成指甲盖大小的片。为使揪片不粘锅,不粘手,可蘸少许清水或食油。
剔尖
剔尖又叫拨鱼,是“八姑”演变而成的,做法同“八姑”大致相同,但和的面没有“八姑”那么稀。做时先用面、水5∶3的比例加少许食盐和好面,然后用手蘸上水在面上拍好后置于碗内或铁板上醒放15分钟。下锅时一手将盛面的铁板向锅边倾斜,使面流向碗沿,另一手用专用的铁筷将碗沿的面往锅里拨,拨成两头尖,中间粗的小鱼形。
猫耳朵
介休人订婚时,丈母娘一般以猫耳朵招待女婿,其意是让姑爷听话。做猫耳朵前,先用面、水2∶1的比例和好面(冬温、夏凉),揉匀后盖湿布稍醒。将和好的面团擀成约半厘米厚的面片,撒上面扑后,切成1厘米大小的面丁。然后双手拇指压住小面丁向前推;也有将面用刀切成3厘米宽的长条,然后左手执面片,面片头端朝上,右手食指和拇指揪下指头肚大小的面丁,反方向搓捻,使面丁成为猫耳朵形
饸饹
饸饹,古称“河漏”,是我国北方一种古老而别具风味的传统汤食面点,特别是山西人喜爱吃。我国古典名著《水浒传》第二十四回,西门庆问王婆:“间壁卖什么。”王婆道:“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烫温和大辣酥。”“大辣酥”不知何物,“河漏子”应是“河捞”的古名,由于语言的变异,今天也有写作“饸饹”的。这种面食可煮也可蒸,可用辛辣调味,在山西从南到北,城乡市场常年制售,街头摊点比比皆是。尤在民间,几乎家家户户,一年四季必食之品,就连乾隆皇帝也特别喜食饸饹,特调会做饸饹的人进宫,因此饸饹作为贡品年年奉旨进宫了 [1]。
元代诗人许有壬曾写到他吃饸饹的感受:“坡远花全白,霜轻实更黄。杵头麸退墨,皑齿雪流香。玉叶翻盘薄,银丝出漏长。元宵贮膏火,燕墨笑南乡。”诗中的“银丝出漏长”说的就是饸饹。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荞麦南北皆有……磨而为面,作煎饼,配蒜食,或作汤饼,谓之河漏,以供常食,滑细如粉。”到了清代,有关饸饹的记载就更多了,如清代文献《黑龙江外记》、《尔雅谷名考》等,对“河漏”都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。清代山西《阳曲县志》亦有具体记载:“附近居民各种面食曰:‘河漏’荞面为之。”并引傅青主注河漏“高齐时所谓‘促律忽塔’是也”。
山西既是小麦的产地,也是荞麦、高粱的原产地,且其栽培和食用历史悠久。所以,对饸饹的制食,自古以来,经营面颇广。饸饹多以麦粉压制而成,也有用荞麦粉或其他杂粮面粉制作的。晋南是小麦的产地,一般都是用麦粉压制饸饹,特别是曲沃交里桥的猪肉饸饹面,驰名省内外。而雁北地区则用荞麦粉制作,尤在左云、右玉一带,人们最喜欢吃这种面食,如民歌中唱道:“荞麦饸饹羊腥汤,死死活活相跟上……”三晋民间人们还把吃饸饹赋予美好的象征,因为饸饹面食柔软绵长,以图长命百岁为吉利,故每逢红白喜事、老人寿诞或小孩满月,节日待客,都要吃饸饹面。雁北、吕梁山区在婚配嫁娶举行婚礼的前一天,新郎新娘也要吃荞面饸饹。特别是每年除夕,家家户户都要吃荞面饸饹,以祈全家和睦,人运亨通。
在山西城乡,多有专门压饸饹的工具,称为“饸饹床”,小的不到二尺长,大的可横跨最大的铁锅,床身用粗壮而弯曲的木料或铁制成,前后双腿,中间挖一个圆洞,下面镶上一块布满小孔的铁皮,与床身平行加一木棍或铁棍,当中对准圆洞放一木芯或铁芯,使之可以像活塞似的上下运动。将饸饹床置锅上,待水烧沸时,将揉好的面团坯填满圆洞,然后将芯置于洞口,手扳木棍,用力压下,面条便从小孔落入锅中,待面条煮熟后捞入碗中,浇上各种卤汁,即可食用。
莜面顿顿
(音译)
用莜面卷山药丝做成,有部分地区还卷萝卜丝等,吃法一般是沾咸菜水或者山药肉汤吃。
烹制面食
播报
编辑
烹制面食中,有很多各具特色、别有风味的手工煮食,如猫耳杂、小撅片、捻鱼、豆面流尖、煮花塔。除此之外山西面食还有煎烤制面食,如烙饼、煎饼、锅贴水煎包、焖面、焖饼等,还有炸制类食品,如麻花、油糕。
炸糕
行家对山西面食作了这样的概括:“晋南的馍、晋中的面、晋北的糕”。在雁北,盖房要吃上梁糕,乔迁要吃搬家糕,婚嫁要吃锣鼓糕,逢年过节要吃节日糕……雁北炸糕有“素糕”、“毛糕”、“脆炸糕”三种。素糕是把黍子去皮磨面,蒸成的糕,也叫“黄糕”;连皮磨面做成的糕为“毛糕”;将素糕包上馅儿,入油锅炸出的,就叫“脆炸糕”。做油糕最讲究做完糕后要留“糕根”,即在包完糕之后要剩一块素糕,把它捏成猪头状,即为“糕根”。预示有永远吃不完的糕。“好吃不过油炸糕”,可见这炸糕在晋北百姓生活中的地位。
一窝酥
一窝酥,那是太原近代著名的风味小吃,它是由晋阳饭店特一级面点师胡世年老先生于1958年在龙须面的基础上改进创新、烤制而成,成为筵席中的一道佳点。一窝酥的做法其实比较简单,将稍醒的面团上案,按照拉面方法,上下晃匀拉条,最后拉成10扣的拉面(1024根)。然后均匀放在案子上,在面条上刷匀植物油,再顺长卷起后,剁成20个小段,旋成圆饼坯,摆在烤盘里,入烤炉用温火烤至金黄色即成。一窝酥现 在已发展为夹裹豆沙、枣泥、莲蓉、果料等馅心的系列食品。
甩饼
上党潞城的传统小吃,据传,是清末民初由潞城南流村的呼国珠师傅制成。因风味鲜美,逐渐流传,远及黎城、壶关、长治、长子、屯留、襄垣等县。民间流传:“要想真解馋,咱到甩饼摊,饱饱吃一顿,如同小过年。”和甩饼面时有个技巧,热天要用冷水,冷天用温水。沾水把面扎匀,盖上笼布稍醒。将醒好的面揪剂子擀开,撒上葱花、椒盐并卷起,盘成圆形,再边擀边甩成圆形薄饼。烙的时候以中火为宜。
锅贴
锅贴,一种与饺子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食品,言简意赅地说,就是一种煎制的露馅的饺子。煎制,是说烹饪方法不同于饺子,不用水,而用油,不用深钵,而用浅锅。露馅,是说饺子的两边不封口。
麻花
稷山麻花是运城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。据说,麻花原是宫廷食品,传到民间是两股面条粘在一起的。清朝乾隆年间,稷山瞿店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,并制作销售,并不断改进技术,把原来的两股变成三股,拧在一起,炸成金黄色,细丝花纹很是喜人。现 在的稷山麻花花样越来越多,有的麻花粘上瓜子仁、芝麻、冰糖、花生仁等,风味更佳。晋南民间仍将麻花作为馈赠亲朋的礼品,过节时也缺不了麻花,往往是一盘花生、瓜子和糖,一盘麻花放在炕桌上来待客。有时候,以麻花作主食,就上汤,也是一顿晚餐。可见麻花在百姓生活中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
锅魁
锅魁是原平市的传统吃食,原名“锅馈”,是一家面饼铺的学徒偶然创制出来的。一日店主和师傅出去办事,徒弟便把做月饼剩下的面粉,加了点油酥,包点糖馅,压成鞋底样的饼子放入烤炉。师傅回来,见徒弟咬着个黄澄澄、香喷喷的饼子吃,拿来一尝,酥脆香甜,味道妙极。此后,便按徒弟的做法制饼,上市销售,生意兴隆。取馈赠之意,叫“锅馈”。光绪二十六年,八国联军侵占北京,慈禧逃难路经原平时,县官邢夏林准备的筵席上就有“锅馈”。慈禧食之津津有味,听说此食叫“锅馈”,就信口赞道:“不错,不错,炉食之魁嘛。”从此把“锅馈”就改名“锅魁”了。
煮饼
说到山西的名吃闻喜煮饼,大家早已非常熟悉,它有着山西“饼点之王”的美誉。煮饼在明末就已有名气。从清朝嘉庆年间至抗日战争前的300年间,闻喜煮饼不仅畅销于天津、北京、西安、济南、开封、太原等内地城市,而且闻名于上海、广州、海南等地。晋南的一些县城和大集镇,一般经营食品的店里,都挂着“闻喜煮饼”的幌子,作为招揽顾客的名牌。鲁迅先生在小说《孤独者》中有“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”的字句,可见闻喜煮饼确实声名远播。煮饼是一种油炸的点心。在晋南民间把“炸”就叫“煮”,炸油条都叫作“煮油条”。闻喜煮饼形似圆月,由于外皮粘满白芝麻,所以外观是月白色。掰开两半,外皮可拉出3-6厘米的一窝金丝,吃到嘴里,酥沙松软,不皮不粘,甜而不腻,食后回味,有一种松柏的余香。闻喜煮饼仍是老少皆宜的一种大众食品,在双合成等饼店都很常见。
孟封饼
清徐县孟封村的传统名食,以香、酥、软、甜、凉闻名,是太原、清徐一带逢年过节、探亲访友的馈赠佳品。孟封饼创制于清光绪十年,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。当时南里旺村有一姓冯的财主,雇佣孟封村的赵晋山做饭。冯家财大气粗,苛求每天吃饭不重样,顿顿要调剂花样。尽管赵厨师手艺高超,也经不住这顿顿变样,技艺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。一天,偶用面粉与油、糖炒成油酥面和面粉加水混在一起和成面团,不料面团过稀,无法做饼,只好一块块堆在鏊子上,自然摊成饼形。熟后一尝酥软香甜。摆到桌上,财主一吃,非常可口,问这叫什么饼,赵厨师因家住孟封,随口道:“孟封锅块”。后来赵晋山回到孟封,自己经营起饼铺,“孟封锅块”又改称孟封饼。如今,在超市或面包店,孟封饼仍很常见,而且做得也更精细。
莜面/山药粉鱼鱼
做法很多,有些地方是扁宽,有些地方则是圆短,可蒸、煮、焖等。
山药粉蒸饺(玻璃饺)
因其皮薄,半透明而不破,可以隐约看见里面的肉馅而得名玻璃饺。
面食文化
“到山西旅游不尝面食,就等于没到山西。”山西面食文化传统,独树一帜,又博采众长,故海内外早有“世界面食在中国,中国面食在山西”的说法。东到娘子关,西到黄河边,南到风陵渡,北到雁门关,一般家庭妇女都能以面食为原料加工数种面食;许多山西汉子有时在客人面前也会显露一手面食“绝”活呢。真诚地欢迎海内外的朋友来山西做客,尝一尝山西的面食,一饱口福。
下关中、留西洋的山西面条
陕西歧山挂面一直誉亭中外,它是山西面食的一个分支。清代道光年间,山西稷山县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,去歧山做挂面生意,字号叫“顺天成”,直到今天,歧山挂面还沿用这个老字号。过去的皇家贡品,如今蜚声海外。
公元13世纪,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两次来到山西,沿着“丝绸之路”将面食传入意大利。后来,意大利人也喜欢上了面条,将面条种类发展到了四百多种,大多是空心面,粗者如指,细者如丝。风靡世界的意大利“通心粉”,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。
面条的引进把游牧文化对于面粉的地一塑造——面包,拓宽到一个新的领域,就像西方人说的,既多了一种吃的方法,又解决了面粉的储存问题。值得注意的是,当今的意大利不仅成为空心面的出口国,而且向我们大量出口生产面条的成套设备,看来,我们的“擀面杖”面临的现实是何等严峻。